新闻中心

Technology Highlights

科技要闻Technology Highlights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要闻

东南大学顾忠泽团队项目入选 2023 年中国生命科学10大进展

‌2月29日,在中国科协指导和支持下,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发布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是中国科协推动成立的第一个学会联合体,由23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全国性一级学会组成,涵盖了生命科学中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的主要领域,是目前国内生命科学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学术促进和咨询机构之一。

2023年,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将项目成果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分类推荐和评选,经成员学会推荐,由基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等领域同行资深专家评选,并经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团审核,最终确定6个知识创新类和4个技术创新类项目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本年度入选项目具有原创性突出、社会意义重大的特点。其中,“核孔复合体成熟度调控合子基因组激活”的研究,解决了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植物远缘杂交过程中‘花粉蒙导效应’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为未来实现植物远缘杂交、创制全新的植物种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是调控代谢性疾病的新靶点”的研究,实现肠道菌群的精准调控,开辟了疾病预防、诊断、干预新路径;“人体器官芯片及多模态精准测量方法构建”的研究在药物研发和筛选、个性化医疗、环境评估、航空医学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本年度入选的研究项目均面向生命科学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解决热点问题。

入选项目:

1.通用型嫁接策略开发神经肽荧光探针工具包(北京大学李毓龙团队)。

1.png

通用型嫁接策略开发神经肽荧光探针工具包。

2.核孔复合体成熟度调控合子基因组激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孟安明团队)。

2.jpeg

核孔复合体成熟度调控合子基因组转录激活模式图。

3.衰老的程序性机制及重置策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曲静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团队合作)。

3.png

衰老程序性、传染性、可度量、可干预。

4.干预帕金森病的新型靶向神经调控技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路中华、戴辑、鲍进团队)。

4.jpeg

神经环路靶向调控逆转帕金森病样运动表型。

5.解码灵长类基因天书,破译生命演化谜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吴东东团队,浙江大学张国捷团队,云南大学于黎团队,西北大学齐晓光、李保国团队合作)。

5.jpeg

(左)灵长类动物基因组分析概况;(右)川金丝猴被选为Science封面图片

6.揭开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黑匣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红梅、郭帆、李伟团队和昆明理工大学谭韬、季维智团队合作)。

6.png

灵长类胚胎和胎盘发育特征与机制。

7.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是调控代谢性疾病的新靶点(北京大学姜长涛、乔杰、雷晓光团队与首都医科大学王广团队合作)。

7.png

基于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的代谢性疾病精准医疗。

8.鼻咽癌“减毒增效”的治疗新策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孙颖团队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邝栋明团队合作)。

8.png

激活B细胞抗肿瘤免疫网络“增效”新理论(左图);内侧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减毒”新技术(右图)。

9.植物远缘杂交过程中“花粉蒙导效应”的分子机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瞿礼嘉、钟声团队)。

9.jpeg

模式植物拟南芥柱头—花粉识别的“锁-钥”模型和花粉蒙导效应分子机制。

10.人体器官芯片及多模态精准测量方法构建(东南大学顾忠泽团队联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莹辉团队)。

10.png

可实现体外人体血管功能模拟的人工血管芯片。


人体器官芯片及多模态精准测量方法构建

人体器官芯片通过在体外构建精准的人体微生理系统,在药物研发和筛选、个性化精准医疗、环境评估、航空医学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课题组,历时十余年攻克了生物力测量、功能图像分析、高仿真体外微环境构建、片上传感分析等器官芯片中的核心关键技术,为器官芯片多模态精准测量和标准化评估奠定了基础。基于该成果课题组联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实现了国际上首个太空心血管器官芯片的发射和在轨检测,构建了特殊环境下创新型“人体器官芯片”生物医学研究平台;与恒瑞医药合作,研发出我国首个使用心脏器官芯片数据获批IND的新药,颠覆了药物筛选流程,在药物开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联合华为发布了全球首个人体器官芯片人工智能大模型,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新范式。

顾忠泽

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院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分会主任委员,已发表SCI文章400余篇,被引用2万余次,其中器官芯片相关SCI文章130余篇,获得相关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为首届国家颠覆性创新技术大赛最高奖获得者(排名第一)。

顾忠泽教授为项目总体负责人,牵头了人体器官芯片项目在航天医学、药物发现、精准治疗、环境评估中的应用。实现了世界首个血管太空器官芯片在我国空间站中的培育和检测,亦使我国成为第二个可以在空间站中进行人体器官芯片研究的国家。以3016.02万元的价格完成7项人体器官芯片技术知识产权实施了成果转化,为我国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方面最大的知识产权转化。实现了我国第一个人体器官芯片药物筛选,其结果由恒瑞医药实施了IND申报、完成了在江苏省疾控中心P3实验室中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自动化检测,完成超50万份样品检测。联合华为发布了全球首个人体器官芯片人工智能大模型,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新范式。填补了我国相关学科空白,成立了全国的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学会,并联合创始了国际器官芯片联盟,并任16位创始理事和唯一中国理事。牵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加强项目、国家仪器专项等十余项国家重点项目。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0
付款方式
×